7月1日,上午11时整,被誉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隧”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宣告完工并投入使用。驾车人士从安徽省芜湖市江北新区驶往对岸的芜湖市区,原本需要40分钟的行程,如今仅需5分钟便可完成,这一变化显著提高了跨江交通的效率。安徽自此摆脱了无过江隧道的局面,而芜湖的跨江交通网络亦实现了质的飞跃,“天堑”变通途,历史性的跨越得以实现。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坐落于长江大拐弯的芜湖市附近,其北部与江北新城的龙湾路相接,并与芜合高速、天长天柱山高速紧密互通,南部则与芜湖城南的大工山路相连,通过弋江路即可抵达宁芜高速,构成了芜湖乃至皖南区域快速路系统中的关键线路。该隧道全长达6公里,按照双向6车道标准设计建造,设计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总投资额约为55.7亿元人民币。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作为长江皖江段首座超大直径过江隧道,在建设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这些难题包括长距离岩层高水压、地层结构复杂导致施工困难、断层破碎风险较高以及可燃气体藏于滩底等四大世界级技术难关。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是国内,也是全球最为复杂和艰巨的工程项目之一,且是长江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
面对重重风险与挑战,建设者们毫不畏惧,坚定地迎难而上。他们运用“皖江复兴号”与“皖江奋斗号”这两台直径达15.07米的巨型盾构机,从北至南同步进行挖掘作业,与复杂的地质条件进行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在长达1228天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陆续组织了40余次内部及外部专家会议,对设备进行了超过百次的适应性调整。江底作业中,进舱操作已超过4000次,累计更换刀具数量达到5100把以上。通过不断优化掘进参数、革新刀盘设计、改善刀具布局以及实施带压进仓等创新手段,我们首次在江底实现了刀盘开口率的提升、常压下滚刀闸门的更换和岩脊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出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解决了江底软硬不均的复合黏性地层以及断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问题,为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水下盾构隧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隧道一旦开通便投入运营,为了保障安全,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设了智能化的综合管理平台,并配备了136套智能监控装置,确保了对隧道全程的实时监控。此外,还构建了高效的消防体系,该系统具备自动启动的能力,并能与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无障碍连接,以便在火灾等紧急状况下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除此之外,每隔六十米便设立了一个安全疏散口,这里不仅配备了常规的疏散楼梯,还特别为行动受限的群体配备了疏散滑道,从而全面确保了隧道的安全顺畅运行。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的持续运行,将助力芜湖经济实现迅猛发展,充当其腾飞的“加速器”。这不仅为芜湖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为稳固的基础,同时也为安徽省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