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香港创刊的普通话,背后有着怎样动人故事?

2025年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28载。回溯至1985年的秋季,正值香港回归的过渡阶段,一份洋溢着深厚家国情感的杂志——《普通话》在香港问世。该杂志由语言学家田小琳执掌主编之职,汇集了当时国内最杰出的语言专家和文艺界知名人士,他们以文化人的责任感共同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香港推广普通话的乐章。

时代召唤下的学人担当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订,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步伐加速。彼时的香港,仍由港英政府进行管理。在“一国两制”政策下,语言融合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尽管港英当局已经在教育领域尝试引入普通话教学,但这一过程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语同音”助力筑就回归路_“语同音”助力筑就回归路_

《普通话》杂志书影。朱海平摄/光明图片

1985年,田小琳随父母迁往香港,她作为一位语言文字专家,深刻认识到,在香港普及普通话不仅关乎国家的尊严,也关系到民族的认同,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作为语言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主动肩负起这一重任,用我们的语言来为国家贡献力量。回想起1958年,她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有幸成为王力、袁家骅、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众多著名学者的学生。各位先生不仅是学术界的泰斗,而且是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他们深切关注并致力于国家语言文字的建设与普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名师的教诲与榜样,早已在田小琳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用语言报效祖国”的种子。

田小琳携丈夫许九星,怀揣着“以语言报国”的炽热情感,携手陈建民、林杏光、孟琮等一群志趣相投的学者,着手筹备《普通话》杂志。1985年10月,这本肩负特殊使命的刊物在香港问世并发行,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共发行了30期(集),在香港推广普通话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语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香港这个以粤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地区,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对推广者智慧的重大考验。《普通话》杂志则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能在教育中融入乐趣,又能悄无声息地滋养人心。

自创刊伊始,该杂志便舍弃了陈规陋习,以温馨生动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其首期杂志中,编委会的声明“我们期望您将此书视作学习普通话的温馨小园地,诚挚邀请您常来此园地休憩、畅游”揭示了杂志独到的出版宗旨。杂志不故作姿态,不夸大其词,而是如同朋友间的聚会,邀请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

为了完美展现办刊宗旨,该杂志在内容组织上别具一格,巧妙地将语言学习与艺术鉴赏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学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全方位平台。

在学术领域,该杂志自创刊伊始便汇聚了一支被誉为“梦幻团队”的顾问团队。其中包括了王力、吕叔湘、倪海曙、周有光、张志公、朱德熙等六位享誉国内的语言学泰斗,他们齐聚一堂,为杂志的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坚实的保障。这些杰出的学者不仅担任了顾问职务,更是亲自执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并推广普通话知识。周有光先生在十年间为该杂志撰写了七篇专稿,其中,《普通话与香港》一文对香港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格局进行了预见;而在创刊号上,张志公先生的《普通话》一文则明确阐述了普通话与方言共存的关系,有助于消除香港社会对于推广普通话可能对粤语方言造成压迫的担忧。

在文化领域,该杂志的前十一期封面分别展示了王力、周有光等语言大师的肖像。王力先生透过镜片流露出慈祥的目光,周有光先生眉宇间透露出儒雅的气质,这些不仅是对大师风范的凝固,更是成为指引读者在探寻国家通用语言精神航程中的文化灯塔。

此外,该杂志选用32位艺术大师的画作作为封底或封面设计。韩美林创作的雄鹰傲然屹立,胡絜青笔下的秋菊恬静绽放,二者相映成趣,展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韵味;尹瘦石描绘的奔腾骏马与新凤霞勾勒的梅枝疏影,一动一静,和谐共鸣,构成了动静交融的艺术乐章。这些艺术大师以笔为媒,将读者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紧密相连。

封二封三展示的39幅书法佳作,生动呈现了众多文化名家用书法艺术助力推广普通话的独特魅力。冰心先生以清新典雅的笔法题词:“普通话,是沟通五湖四海华夏儿女的情感桥梁。”而于是之先生则用雄浑有力的笔力阐释了“家庭成员无需多言,自能心意相通”的质朴道理。这些来自文学、戏剧、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文化杰出人物,他们以各自独特的书法风格,共同阐释了传播国家通用语言的深远文化价值,最终汇聚成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深厚认同与热切呼唤。

“大家唱”这一栏目通过展示音乐作品,致力于传播对祖国和香港的热爱之情。在此,长江之歌那雄壮的旋律与维港的波涛声相互呼应,而《我的中国心》中那份赤诚的爱国之情,在狮子山下长久地回荡。每当读者轻声吟唱“美丽的香港,高楼万丈”时,语言已超越了交流的职能,变成了情感共鸣的桥梁,让对家国的情感在动听的旋律中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

语言报国的生动实践

《普通话》杂志在港回归的关键过渡时期,向香港教师们提供了专业的教学指引,同时也向广大市民敞开了普通话学习的大门。它不仅助力香港同胞更深入、更公正地认识祖国,还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搭建了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为香港的顺利回归营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向该杂志庆祝创刊十周年的贺信中给予了高度赞扬,称《普通话》杂志在香港及海外推广普通话方面贡献卓越。此外,香港中国语文学会更是将其誉为本港语文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在探讨《普通话》杂志在香港回归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时,香港本地教师张家城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便在香港教授普通话,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本杂志内容丰富多样,它不仅让我这个在香港出生长大的人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有了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让我掌握了大量地道的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在我将《普通话》课程中的所学融入教学实践之后,观察到学生们在说普通话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不仅发音更加规范,地道感也大大增强。随着时间推移,当他们前往北京求职或旅行时,纷纷表示能够流利地用普通话与当地人进行沟通。

《普通话》杂志扎根学术,承载文化精髓,详实记录了香港回归前夕学者们的语言报国行动。这本杂志所蕴含的珍贵经验启示我们: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过程中,既需专业知识,亦需深厚的爱国情感。

吕叔湘先生曾为该杂志十周年纪念题写“十年艰辛非同一般”,这句题词深刻描绘了办刊的艰难与坚持。今岁恰逢《普通话》杂志创刊四十载。回顾这段非凡的岁月,不仅是对杂志的由衷赞美,也是对香港推广普通话先驱们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切缅怀,同时也是对香港光明前景的真挚祝福。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2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XML地图
友情链接 石家庄市神兴小学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那可是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所谓融媒体中心,它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诞生的机构啦——将各种媒体形态整合在一起,长子县融媒体中心就是肩负着多方面使命滴。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