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目前正经历其上市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其核心IP Labubu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同时,公司的股价自2022年的低谷大幅回升,再次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切依旧显得相当理想,正如其初次面世时那般。泡泡玛特那时成为了资本和公众舆论的焦点,然而到了2022年,其股价已从巅峰跌落,跌幅高达90%。
在我之前的作品中,我对泡泡玛特的商业运作模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这一次,我期望能够深入一步,彻底弄清楚泡泡玛特为何能够今日如此强势。这并非仅仅满足于它表面的辉煌成就,更要追溯至其曾经的低谷时期。那时,泡泡玛特正被市场中的“盲盒热潮消退”、“智商税”等负面言论所笼罩,几乎已经到了被市场全面抛弃的边缘,那是一个相当黑暗的时刻。
这种经历“死亡边缘”到“重生”的 V 型转变,并不能仅凭传统的商业周期理论来全面阐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采取一个更为根本的观察角度,以此来观察和分析系统在遭遇冲击时展现出的多样化应对策略。
某些系统易受损害,就好比易碎的瓷杯,一旦承受压力便会瞬间破裂。另一些系统则表现出坚韧的特性,如同坚硬的石头,能够抵御外来的冲击,而自身却不会有所改变。然而,还有一些系统具有反脆弱性。它们仿佛神话中的九头蛇,即便失去一个头颅,也能长出两个新的头来。这类系统能够抵御混乱,并且能够从混乱与不确定性中吸收能量,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在 2022 年以前,泡泡玛特这家公司虽然设计精巧,但在面临特定压力时却显得十分脆弱,其商业运营模式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在度过了一场几乎致命的危机之后,它通过实施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逐步增强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正因这种新兴的系统特性,它得以把握 Labubu 的全球发展机遇,并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中获得了收益。
精致而脆弱的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在2022年以前,其运营模式依赖于两大关键要素:一是顶尖IP品牌的持续繁荣,二是中国内地市场的不断扩张。这一模式在顺利时期展现出卓越的效能,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一旦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遭遇挑战,整个体系便会显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商业决策的角度分析,企业若将资源投入到回报率最高且风险最小的项目上,此举无疑是明智的。泡泡玛特在那时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公司将资源大量投注于像Molly这样的少数几个经过验证的成功IP。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显著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然而,这种所谓的“优化”策略却付出了代价,那就是IP组合的多样性受到了损害。整个体系变得极其依赖于这几个IP的持续发展,若这些IP因审美疲劳或潮流变迁而自然减缓增长,整个系统将迅速丧失活力。当时,市场和投资者普遍感到焦虑,担心“下一个Molly会在哪里出现”,这种情绪实际上暴露了对市场脆弱性的深切忧虑。
泡泡玛特在当时的市集中,主要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内地。显而易见,我国内地是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消费者群体最为熟悉的消费市场,将所有资源集中于此,是迅速实现规模化的最佳途径。然而,泡泡玛特在早期拓展海外市场时,主要采用的是无法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批发模式(ToB),这并非真正的全球化战略,而仅仅是产品出口的一种形式。这一决策导致公司的大部分营收和盈利都紧密依赖于某个特定市场的状况,从而产生了极大的集中风险。
脆弱的系统最忌惮的,是那些突发且破坏力极强的“黑天鹅”事件。2022年,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如期而至。
该年度,系统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遭遇了双重打击。在互联网协议(IP)方面,预期中的新型、达到Molly级别的超级IP并未按时问世,而原有IP的增长势头亦逐渐放缓。在市场层面,疫情相关的政策措施直接对公司的核心国内消费市场产生了抑制作用。
冲击的后果是连锁性的、灾难性的。
疫情爆发使得众多实体店铺被迫停业。在2022年的4月至5月间,上海地区共有42家店铺相继歇业,这期间大部分店铺都处于停业状态;而北京的店铺关闭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尽管北京共有46家店铺,但在5月份,仅有12家店铺未曾关闭,其余店铺则陆续出现了停业的情况。
库存压力逐渐显现。在2021年,泡泡玛特基于对市场前景的积极判断以及对供应链紧张状况的忧虑,向上游制造商提出了超出正常需求的订单。然而,需求的停滞和供应的过剩共同作用,造成了库存积压的严重问题。
年报揭示,泡泡玛特在2021年底的库存总额较2020年底的2.25亿元大幅上升至7.89亿元,同时,其存货周转天数也从2020年的78天增至128天。进入2022年二季度,公司的经营情况进一步导致库存清理速度放缓,并新增了库存量。
为了筹集资金,该公司被迫实施折扣销售策略,例如举办“福袋”活动,这一举措使得其2022年的毛利率显著下降了4个百分点。尽管福袋价格低廉,但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购买到不喜欢的IP产品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泡泡玛特IP的品牌价值。
此举实属权宜之计,泡泡玛特于2022年7月已决定暂缓实施该策略。
两个支撑点均遭受了冲击。股票价格骤降90%,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已被证实为脆弱的陈旧体系投下了一票不信任。该体系在面临这种未预见的压力时,无法保持稳定,最终走向了崩溃。
寻找不脆弱的出路
系统一旦脆弱至极,面临崩溃时,往往面临两条路径:要么在既定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要么对系统根本逻辑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泡泡玛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自那以后,它所进行的每一次调整,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构筑起“反脆弱性”的坚实根基。
一个系统若具有抗风险能力,往往具备众多选择。这样的系统会进行众多低成本的探索,每次尝试即便失败,损失亦微乎其微;然而,一旦成功,回报往往十分可观。这种特性在风险投资界被称为“非对称回报”。
泡泡玛特对产品部门的重组,标志着其从追求“最优解”转向了探索“可选性”的转变。正如CEO王宁在接受采访时所述,在调整之前,该公司的产品部门采取了一种“大中台”模式,这个部门专为寻求“最优解”而设立,形成了一个高度计划化的体系。该体系以经过验证的核心IP为中心,提前一年进行规划,而所有衍生品则被视为核心系列的一部分。该系统在处理确定性的任务时表现出极高的效率,然而,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探索过程中,却显得缺乏灵活性和动力。
经历危机的调整彻底颠覆了原有体系。公司对大部门进行了拆分,并重新组合为若干个以品类为依据的“产品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各自具备独立的产品规划和设计能力,例如“毛绒产品组”和“MEGA产品组”等。
这等同于公司内部从单一的“中央计划”转变为数十个同步进行的“小型实验”。每个工作室都在尝试低成本创新,尽管大多数尝试可能以失败告终,但只要其中之一取得成功,其收益便能弥补所有投入。这正是“选择性”策略的核心所在。
这样的系统必须积极置身于更为繁杂的情境之中,以便遭遇更多的有利偶然性。泡泡玛特实施全球化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转型策略,其过程恰是从“避免随机性”向“接纳随机性”的过渡。
其早期在ToB领域的批发经营模式,实际上是通过经销商这一环节来筛选并避开海外市场的繁杂性与不确定性。对于品牌方而言,这样的做法确保了安全,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与真实市场接触以及捕捉意外机遇的机会。
DTC模式主动接纳这种不确定性,公司不再仅仅依靠少数几家海外经销商,转而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直营店铺和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直面数十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
这家遍布全球的直销网络,成为公司接触各类传感器的桥梁。在巴黎、东京或是曼谷的任意一家店铺,都可能成为潮流火花的起点。公司能够迅速捕捉到这些信号,并迅速作出响应。自2021年底的7家门店,到2023年底的80家门店,这一增长轨迹正是公司拥抱随机性决策的生动体现。
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深入本土化的运营策略,旨在提升与有益随机事件相遇的可能性,比如在日本市场推出了“Labubu 招财猫”的特别版,在加拿大市场则推出了以枫叶为主题的款式。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公司在特定区域市场遭遇“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
接住时代馈赠
泡泡玛特在内部与外部的调整,最终赋予其应对一个难以预料的庞大机遇的能力。Labubu在海外市场的火爆,堪称一次“正面黑天鹅”现象。这一事件既无法事先策划,亦无法预先规划,然而它所带来的收益却是相当可观的。
此次“正面黑天鹅”现象的出现,依赖于一个特殊条件。这一条件正是东南亚市场。该地区汇聚了庞大且积极参与的年轻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且早已成为K-Pop文化向全球扩散的关键节点,因此,它成为了潮流趋势的绝佳“放大器”。
2024年,泰国籍国际流行歌手Lisa在公众视野中展示了自己手袋上挂着的Labubu毛绒挂件,这一出人意料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黑天鹅”事件随即上演。Lisa的强大个人魅力,加之东南亚地区高效的社交媒体传播体系,使得Labubu在泰国迅速走红,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这场突如其来的购物狂潮让人始料未及。
泡泡玛特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并非仅仅因为其策划了那场火爆一时的活动,更在于它在先前已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确保自身处于最佳状态,以便能够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这种充分的准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产品已准备就绪。这得益于公司内部调整所孕育出的“可选性”,从而催生了Labubu搪胶毛绒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创新产品。
这款产品突破了常规PVC盲盒的界限,同时具备了玩具与时尚配件的双重特质,从而完美地融入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若公司继续沿用陈旧、僵化的产品研发模式,面对这样的机遇,或许将无法握有这张理想的“王牌”。
网络已做好充分准备。公司对外调整了所构建的全球直销网络,这一网络现在能够捕捉并扩大这一意外事件的影响。
热点在泰国浮现,泡泡玛特便凭借其在东南亚及全球范围内的直营网络,迅速推进营销活动、调配库存并组织销售,将这一起初局限于特定区域的偶然现象,成功转变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胜利。
设若2022年的困境未曾降临,那个仍旧显得“薄弱”的泡泡玛特,在遭遇与Lisa事件相似的情境时,又将呈现出何种局面?
答案很可能在于,它将错失这一良机。首先,由于其产品体系过于僵化,很可能未能孕育出Labubu毛绒挂件这样的特殊产品。其次,即使偶然出现了这样的产品,它所依赖的海外批发模式,也难以实现快速而精准的市场应对。经销商缓慢的订货和铺货过程,使得市场热度早已消退。
这样的系统若遭遇突如其来的巨大需求,往往难以承受供应链的压力,从而陷入混乱,并可能因此错失良机。然而,一个具有反脆弱特性的系统,却能从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好运中,获取不成比例的丰厚回报。
面对之前的困境,泡泡玛特不得不提前构建了一个更具抵抗力的体系。正是这个体系,成为了其抓住时代机遇的关键所在。
新的脆弱
泡泡玛特巧妙地打造了一个具有抗风险能力的体系,成功地捕捉到了 Labubu 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火爆潮流。然而,这一成就本身,却将 Labubu 这个产品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同样具有深刻脆弱性的境地。这种脆弱性源于其身份的转变,从原本的“潮流玩具IP”演变为了“时尚单品”。
在之前的论述中,我提及了这一变化是如何导致原本运行顺畅的价值链出现失控现象的。究其根本,这种失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泡泡玛特的价值核心发生了转移。
一个产品或品牌的价值,需要有一个“锚点”来支撑。
在转变为流行商品之前,Labubu 的核心价值源于其内在的知识产权文化。这一价值是由设计师背后的故事、角色的设计,以及核心粉丝群体的文化认同共同塑造的。这个价值基础既稳固又充满韧性。
自从转变为流行元素,其价值基准迅速转向了外部时尚潮流。其价值不再由自身决定,而是由大众媒体的曝光程度、意见领袖是否佩戴,以及社交网络上的热度话题所界定。这个新的价值基准极不稳定,因为时尚潮流变化无常。
价值锚点的转移,直接导致了其需求基础的根本性改变。
Labubu的消费者群体,原本局限于少数的“爱好者”,现已演变为庞大的“追随者”阵营。这些爱好者对IP的喜爱源自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的需求具有持续性。相较之下,追随者们追求的是潮流和热点,他们的需求则是短暂且不断变化的。
时尚潮流一旦发生转变,那些原本是需求主流中的“跟随者”群体,便会迅速将Labubu抛诸脑后,转而追求新的热点。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使Labubu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市场崩盘。
时尚的本质,就是“可抛弃性”。
某物之所以能成为潮流,在于其新颖与独特性。为了持续涌现新事物,旧潮流便需不断被淘汰,并被冠以“过时”之名。一旦某物成为时尚元素,便意味着它被赋予了一个无形的保质期限。这与泡泡玛特致力于将IP塑造为跨越时代界限的文化象征的愿景,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我们观察到一种矛盾现象:泡泡玛特借助一种具有反脆弱性的机制,塑造了一个注定会显得脆弱的产品传说。
2022年的挑战并未击垮该公司,反而揭示了其传统运作方式的严重弊端,进而推动其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有效的系统革新。
然而,这个更为坚固的、具有反脆弱特性的体系,其首个显著的成就——Labubu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本身却变成了一个极其易碎的时尚泡沫。该公司虽然构建了一个旨在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商业架构,却意外地孕育出了极其脆弱的文化产物。
这便是泡泡玛特当前面临的,最核心的、也最具讽刺性的困境。
它以往所遭遇的难题,在于如何在可控范围内打造出热门产品。而现在,它所面对的挑战,则是在失控的状态下,对已经过于火爆的热门产品实施降温与延续生命力。前者是对创造力的考验,而后者则是对控制力,乃至破坏力的考验。
泡泡玛特的故事可能并未迎来真正的落幕,它仅仅是从一个探讨“如何生存”的篇章,过渡到了一个更为复杂、关乎“如何与辉煌成就和谐相处”的新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