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的要求你没有答应,或者他生气了,他就大喊:
“坏妈妈,我要打死你!”
或者“你走开,我再也不要你了!”
那一瞬间,你是否感到,这孩子实在太过分了?我费尽心思地抚养你,为你洗衣做饭,事事都以你为先。
你对我,就这态度?
脾气来了,恨不得打他一顿才解气。
其实,孩子说狠话,这事儿比你想象得还普遍。
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都听过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走,我要爸爸,不要你。”
“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我不喜欢你。”
“你再这样,我把你扔到垃圾桶里。”
听到孩子口中说出这些话语,内心不禁感到痛苦。然而,你或许会好奇,孩子为何会说出如此尖刻的话语呢?
一:孩子说狠话,并不是“坏孩子”
孩子说狠话时,很多妈妈第一反应,是受伤,然后是委屈。
甚至还会开始怀疑,孩子的人品和自己的教育能力。
其实,孩子说狠话,并不是真的“恨”你。
他为什么会说狠话呢?
①他们不会“好好说话”
面对一个三四岁的孩童,若他能够与你理智地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条分缕析地阐述逻辑,深入浅出地讲述道理,列举事实,你是否会感到惊讶不已?
的确,对于三、四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尚未发展出相应的逻辑思考及表达能力。
他的词汇量有限,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还很稚嫩。
他还未能掌握“委婉表达”的技巧,因此只能用最直接、最尖锐的话语,将情绪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
②狠话是为了表达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的冰山模型”。
孩子说出来的话,是冰山上的一角。
水底深处,潜藏的可能是激愤、冤屈、难以被他人理解的情感、无力感,亦或是仅仅因为那时的身心俱疲。
他的情绪过于沉重且充满消极,这让他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应对,亦不知如何恰当地释放。
于是,说最狠的话,就能表达他最难受的情绪。
③安全感的“试探”
孩子只会在“最安全的人”面前,毫无保留地宣泄情绪。
妈妈,就是那个“安全的避风港”。
他们用狠话“测试”,你会不会离开、会不会嫌弃自己。
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对你说狠话,是因为他“信任你”!
这样想想,是不是心情好受一点?
二:面对“狠话”,你的回答真的很重要
说实话,孩子说狠话那一瞬间,谁听了不生气?
有时,我们内心可能会涌现出这样的念头:“难道你要致我于死地?那我就先让你尝尝不孝的滋味。”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狠话到底想要什么?
答案是——情绪的回应,安全感的确认。
我们的应对方式,实际上会对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的处理手段,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
① 回应一:以暴制暴
孩子说:“我要打死你!”
妈妈说:“你再说一句,试试?”
最终,孩子感到更加冤枉,哭声愈发激烈,他只能选择默默承受情绪,或者将这次的不满情绪累积起来,待到下一次一并释放。
②回应二:冷处理,无视
孩子说:“你是坏妈妈!”
妈妈:假装没听见,沉默处理。
若得不到任何反应,孩子的情绪将愈发激烈,随后他可能会说出更加尖刻的话语来激怒你。又或者,他可能会转变为其他行为,例如动手打你,或者在睡前哭闹不止。
③回应三:接纳情绪,稳住阵脚
孩子说:“我要打死你!”
母亲弯下身,语气平和地开口:“我感受到了你的不悦,对吧?你愿意向妈妈倾诉,是哪里让你感到不愉快吗?”
孩子的情绪被接住了,他慢慢就能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
3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带来的效果,截然不同。
三:怎么“接住”孩子的情绪
实际上,我发现,在育儿过程中,不论采取何种教育策略,最关键的第一步始终是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
只要接住他的情绪,问题,往往就解决了一大半。
那面对孩子说狠话,我们要怎么“接住”他的情绪呢?
①“看见”他的情绪
孩子情绪爆发时,我们别急着“说理”,他听不进去的。
我们不应急于被情绪所左右,而应运用理智思考,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他的情绪变化。
妈妈看到你如此愤怒,那是因为她没有满足你的请求,你难道感到沮丧、感到不公还是感到失落吗?
一旦情绪得到接纳,孩子便会感到被深刻理解,随之,他的举止将会显得更加成熟与理智。
我们可以向他解释:“你有权利感到愤怒,只是妈妈不希望听到你言辞中带有伤害。”
这样既承认了他的感受,又给了界限。
②用幽默“解围”,化解僵局
比如,孩子说:“坏妈妈,我要打死你!”
如果你有点搞笑天赋在身,那用幽默“对付”孩子,再好不过了。
你大可装作不懂:“咦?你打算用何物作为武器?难道是拔我一根头发,抑或是抓起一团空气来攻击我?”
你越幽默,气氛就越轻松,孩子的情绪,也容易转移。
③情绪过后再沟通
等孩子平静下来,我们可以找个温和的时机,跟他聊一聊:
你方才所述伤害母亲的话语,会让母亲感到伤心。今后若遇到不愉快之事,你大可向我倾诉,我定会耐心倾听。然而,请你务必避免说出伤害性的言语,可以吗?
这样,可以教孩子管理情绪,也让他明白话语的力量。
④表达你的感受,但不翻旧账
我们不用“上纲上线”地教育孩子,但可以坦诚自己的感受:
听闻你言及此,我心甚感痛楚。你遭遇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不妨向我倾诉一二。
这样既不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会让孩子有负罪感。
⑤给孩子安全感,让“狠话”有去处
孩子情绪上头的时候,需要“情绪出口”。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绘制一张表情愤怒的脸,亦或是通过扮演“糟糕的母亲”与“优秀的母亲”的角色游戏来寓教于乐。
又或者,带他出去走一走,让情绪流动起来。
这样,孩子既能发泄情绪,又能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坏妈妈,我要打死你”这类狠话,你听孩子说过吗?